與現代機械相比,這臺制坯機當然非常原始,但比起當時普遍采用的直接用手或腳撥動的轉盤卻無疑先進得多。除了需要一個人不斷搖動把手,趙楫覺得效果并不比現代的電動制坯機差多少。
兩人做的是大海碗,將調好的瓷土放到轉盤上,先用手做出大概的形狀,再用瓷刀精修一下,刮去多余的部分便算完成。
搖動把手的那個人當然是秦安,雖然做泥胎也很枯燥,但好歹是創造性的工作,還是能獲得不少瓷器制造經驗值的。
趙楫雖然不像柳卉欣那樣充滿熱忱,但這個項目好歹是他提出來的,因此學得也非常認真。而秦安可一點沒覺得趙楫搶了他的經驗值,反而對不用與那些稀泥打交道慶幸不已。
為了讓學徒們打牢基礎,工場規定,學徒每日要做出一百個合格的瓷器,才算掌握了制坯這道工序。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,必須要對制坯的每一道工序熟極而流,才有可能做到。
秦安雖然已經在學繪圖,但那是他父親給他開的小灶。他制坯的這道關口還遠沒過關,最好的成績不過是每日作出六十多只合格瓷坯。而以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一貫作風,趙楫覺得他只靠自己的話,二十歲以前過關的可能性極小。
即便以柳卉欣的聰明和努力,如果老老實實去練,只怕也得好幾個月才能過關。
上學時,老師常說學習沒有捷徑,“學海無涯苦作舟”成績全靠辛苦。但作為學霸,柳卉欣知道這話雞湯的成分極重,道理卻并不全對。
就像老師教導的另一句愛迪生的名言:“天才就是1%的靈感加上99%的汗水”。據說這句話并沒有完,后面還有半句:“但那1%的靈感是最重要的,沒有它,所有的汗水都將是無用功。”
天才究竟有沒有捷徑柳卉欣不知道,但作為學霸,柳卉欣可以很負責任的說:學習是有捷徑的。頭懸梁錐刺股的人很多,卻并不是每個都能成為學霸。
善于取巧,善于總結,善于抓住知識的脈絡,把握學習重點,事半功倍的利用學習時間,這才是柳卉欣能成為學霸的關鍵。
這種學習的能力,在柳卉欣十多年的學生生涯中早已深入骨髓,形成了本能。所以雖然柳卉欣原本并無取巧的打算,但碰到一個學習目標,她的本能卻會自行去尋找最有效的途徑,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其掌握。
而這終南捷徑,還真的很快便被柳卉欣找到了。
制坯有兩大難點,一是調泥,太稠了不行,造型的時候會很費力,而且容易開裂;太稀了也不行,做出的坯子很容易變形。
另一個難點便是拉坯,要在飛快旋轉的轉盤上完成塑形、修改等操作,看起來容易,可只要用力稍有不對,工件立馬走形,一切又得從頭來過。
這兩道難關難倒了無數學徒,可柳卉欣卻很快找到了訣竅,進步神速。每日完成工件數從十幾、二十幾、三十、四十,一直攀升到現在的八十多個。雖尚未達標,但已遠遠超過了師兄“秦安”。而且依照目前的進度,離這一天也不遠了。
首先是調泥,這一關最是考校學徒對泥的細微感受,當真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,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。
師父也只能告訴你調得好的泥應該是怎樣的,制出的泥胎應該如何,卻無法直接告訴你怎樣調出好泥。就像廚師告訴你這道菜應該放入鹽,糖,醋各少許,可具體要加多少才能做出好吃的菜,卻需要操作者自己把握。
第五十五章 大雪
恰恰是從廚師做菜這個例子里,柳卉欣想到了快速調泥的解決方案。
誠然,做菜完全可以看作是藝術,需要廚師本人對食材、味道、火候等的精妙把握,才能做出美味的菜式。但來自后世的柳卉欣卻知道,現代有一種完全不同于傳統烹飪方式的標準化中央廚房。
后世遍地開花的西式快餐便普遍采用這種做法,也有一些中式快餐在嘗試著模仿。這種模式雖然遭人詬病,卻一樣能做出不錯的食物。
所謂標準化中央廚房,就是將一切食材嚴格量化,土豆多少克,肉多少克,鹽多少克,油溫多少度,炸幾分鐘……按照這樣的標準制造食物,就能像工業品一樣做到流水線量產,并且品質一致。雖然無法做出美食,卻也堪可入口。“制造”這些食物的人也更像是產業工人,而不是廚師。
這種標準化的作法,最適宜柳卉欣、趙楫眼下的階段。她(他)現在要造的也不是什麼精品、藝術品,只是最簡單的碗碟而已。
說了這麼多,做法其實很簡單。便是像炸薯條那樣,將調泥的過程完全標準化。先確定一罐瓷土為一個標準體積,再通過實驗得出每一種瓷土材料的比例,最后確定需要加入多少清水。
說起來簡單,可要在沒有燒杯、量杯、試管等玻璃量具的北宋完成這項工程,很是費了柳卉欣一番功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