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沒有看左區一眼,但是左區的所有空間,在她的腦海里一直清晰可見!
盲打進攻!
如果不是練的爐火純青,絕不可能打出這樣的技術球。
的確不是挑打——
葛小若第四局就頻繁使用挑打,她在挑打上的研究比任何人都多,所以她也看出來了這一個球的技術性。
挑打的弧線更直,威脅更小,很容易被對手打回頭球,能被對手打回頭球,就證明挑打很難被歸類于絕殺招一類的打法當中,是有很大幾率被防住的。
第四局葛小若之所以可以用挑打得分,就是占了常晴在適應備用拍的優勢。
現在第五局,常晴已經完全適應了備用拍,她如果還用挑打,就是給常晴送上反攻的最好機會,所以開局丟了一些分之后,葛小若也減少了挑打的使用頻率。
但誰能料到,常晴卻選擇了這個打法!
不
,只能說是乍一看,和挑打很相似的打法!
弧圈球因為加轉,球飛出的弧線,如果畫出來,看起來將是是非常有彈性的,極其優美而充滿殺傷力。
挑打的弧線就沒有那麼大的弧度,而常晴所做的,就是用看似是挑打的姿勢,打出了弧圈爆沖球才有的弧線!
但這個弧線又和弧圈長球不同,弧圈長球過網前的弧線拉的非常長,對手有足夠的時間去預判它的位置,第二弧線也很長,對手只需要及時退臺調整自己的位置,就可以回球成功。
但常晴剛才這個打法,過網前的弧線非常的低,非常短,沒有給葛小若任何的反應時間,落點距離網非常近,瞬間球就到了她的左區!
作為一個右拍手,左區在沒有足夠好的站位支持情況下,葛小若根本沒有時間和機會去接住這個球。
17比15,18比15!
一連三個球都是這樣的突然發動!
以為常晴要擺短,結果她給你來死亡一擊。
這個技術球如果放在前面打出來,葛小若丟分也就丟了,很快就能有防備心,適應起來,但是常晴卻把它放在爭奪最后幾個關鍵球的時候用上,現在丟的這三分,對第五局來說至關重要!
動作慢,發力快,假裝要打她的正手,其實落點全在葛小若的右區反手位上!
這到底是跟誰學的招兒啊?
此刻,在場邊做指導的俞近識打了個噴嚏:?
挑打撞網多,但是常晴這樣的發力,低空拉出又短又快的弧線,弧線的弧度就比挑打高很多,曲度更大,更不容易撞網。
葛小若為了防止常晴搶攻,一直很注意她的側身,常晴的側身發力是出了名的難應對,誰能想到她現在不用側身,也能發力!
偏偏這一招,葛小若還學不來!
為什麼?
就算是她做挑打,身體也要提前做準備,她是橫拍,正手進攻要側身,反手進攻要后退,而常晴是直拍。
直拍為什麼比橫拍更靈活,就是因為手腕更靈活!
手腕可以轉動各個角度,以各種方式發力,而不必需要身體的完全側身配合。
但橫拍不同,如果身體角度不改變,直接橫拍打過去,
就會打出側臺。
放在平時,這一點側身不算什麼,但在這個時候,卻能給對手很多自己下一步擊球的信號,方便對手預判自己的回球軌跡。
常晴不用側身,不用改變身體角度,甚至沒有怎麼動過腳下的位置,猛然發力,就完成了這個假動作!
這就是直拍!
顯然,能用直拍打出這種詭異的技術球和假動作的人,必然在直拍上理解很深。
是誰教的,我不說。
“19比17,現在常晴距離最后的勝利只有兩個球的距離,但是葛小若也沒有放棄,顯然,她的警惕在被常晴騙了幾個球之后大大提升,也不給常晴近網的機會了,常晴的近網側切或者突然發動都非常難以應對。”
“很難想象,現在打的十分順暢,讓對手忌憚不已的常晴,用的是備用拍!”
“20比18,發球,常晴回球撞網,葛小若這個球的下旋藏的很深啊,現在比分到了20比19,雖然常晴先拿到了賽點,但是不到最后一刻,葛小若依然有翻盤的機會。”
“葛小若主動搓長球,看來她也發現近臺常晴的手段多種多樣,比起正面快帶快攻,或者對拉球,兩人一起對著拼正手來說,在近臺被騙,丟分就有點過于難受了。”
葛小若的心情的確和解說說的差不多。
男子半決賽,兩個少年多板對轟,直接把球轟裂開來。
男子決賽,雙方對拉,對打,多板扣殺,精彩不斷,最后無論是誰輸了那個球,都會引起觀眾的陣陣驚呼聲——因為這樣的對抗太精彩,太強了!
但葛小若連和常晴對轟的機會都沒有,這個球就結束了,實在是打的太憋,太難受!
但是她也沒有辦法抱怨,因為不和常晴對拉弧圈是她一開始的戰術選擇。
哪怕現在葛小若開始搓長球,她也不想選擇和常晴拼正手。
但現在,不搓長已經不行了,常晴已經把近臺打成絕對領域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