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具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禮儀之邦,我們在對待禮儀這方面可謂是慎之又慎,尤其是在喪葬方面,唯恐用錯詞而冒犯了祖先!就比如人在去世后,墓碑上刻的字就大有來頭。
在墓碑上我們常見的有這5個字——「故、顯、先、考、妣」,這分別指的是什麼?又都是什麼意思呢?
早在古時候,人在去世后只有墳墓,沒有墓碑。但是時間長了,就產生了一個問題,這個墳墓里埋的祖先,之后的一兩代人還都知道其叫什麼,有什麼功績,但三四代之后呢?恐怕就漸漸地淡忘了。
而且古代戰亂又多,這就涉及到一個遷墳的問題,時間久了就比較混亂,不知道誰是誰。如此,在古人看來,那可是對先祖的大不敬。
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一開始,古人在墳墓前插上木樁等,之后在這上面掛上紙什麼的,紙上面寫明死者的生卒年月以及姓名等信息。
可是,木樁、紙等經歷過風吹雨打,很快就被損毀了。沒辦法,古人只能用石園柱代替木園樁,在石園柱上刻上死者的一些個人信息,供后人緬懷。
但有時候,有一些死者生前的經歷非常豐富,為了能夠在上面多刻幾個字,墓碑就慢慢演化成了長方形。
之后,人們還在碑頂上加了碑帽,上面刻著植物、動物或者山水的花紋,來裝飾一下墓碑。
尋常人家的墓碑就是普通的石料,達官顯貴的墓碑卻用著上好的石料,例如大理石、花崗巖等,來凸顯自己的身份。
後來在漢、唐時期,因為社會風氣較為開放,所以,墓碑在漢、唐流行較為廣泛,之后在墳墓前設立墓碑也逐漸成為了一個特定的行為,其中就有在墓碑上刻畫各種各樣的字,那麼這些字究竟代表著什麼意思呢?
故,本義為緣故、原因。但墓碑上的「故」,則用了它的引申義——死亡。
據史書記載,「故」最早出現于商朝的甲骨文中,在秦漢時期,才進一步衍生為過世的意思。
在古裝電視劇中,一般家里有人逝世,他們絕對不會像現在一樣,直接輕易地說誰誰誰死了,而是對不同的人死亡有不同的稱謂。
《禮記曲記》中這樣記載:「天子死曰崩,諸侯死曰薨,大夫死曰卒,士曰不祿,庶人曰死。
其實,「故」就是「死」的一種隱晦的說法。由此,在墓碑上寫「故」,就是代表這個人已經去世了。
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,「故」這個字不能亂用,只有家里的子孫在給長輩立碑的時候才可以用。
顯,本義是明顯,後來又被引申為有權勢、有名氣的人。
由此,一般貧民百姓家里是不用這個字的。
反而,像一些生前當過官的、為國家出力的、品德高尚的人才會用這個字。
換句話說,「顯」這個字是用來贊美這些人生前的一些功績,以便于讓后人學習先人的品格,從而更好地塑造自己的行為特點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墓碑上用「顯」這個字,就代表著墓碑的主人已經是這個家族輩分最高的人了,上面已經沒有什麼親人了。
先,本義是表示在前面,后又引申為祖先,家中過世的長輩。
「先」雖與「顯」同音,但這兩個字的意思卻有很大的差別。
「先」,表示對去世之人的敬意,其實,這個情緒就較為平淡了。
此外「先」還有一個特殊的用法,就是在異地安葬的墓碑上,會用「先」表示客死他鄉。
「考」這個字,一般人都會聯想到考試、考察等,但是在古代,「考」和「老」相似,就像是一位老人舉著拐杖一樣,所以,在先秦時期,「考」一般被用作是對父親的稱呼。
「妣」的本義就是指母親,所以「妣」一般被用作對母親的稱呼。
此外,因為古代社會注重類似于男尊女卑的等級觀念,因此,兒女們在給自己父母墓碑上刻字的時候,在通常情況下,「考」被寫在了右側,凸顯男性的權威,而「妣」卻寫在左側。
一般來說,「考妣」不可濫用。但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,墓碑上寫著「考妣」,意思是這家兒子的父母親合葬在一起了。
所以,在古代漢語的文化之中,「故先考」的含義就是指去世的父親,而「故先妣」其實就是說去世的母親。
不得不說,古人在用詞方面真是非常講究!
在現代社會,隨著生產力的提高,人們的觀念也越來越開放,在喪葬方面,人們已經不僅僅滿足「土葬」這種從祖上傳承下來的方式,還有更多的選擇如「海葬」、「火葬」、「樹葬」等方式。
而且,隨著文化的進步,漸漸地,人們也不再往墓碑上刻字了。但是墓碑上對先人的稱謂,卻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。雖然現在我們很少使用,但我們還是應該記得一些最基本的稱謂!
可以看得出,我國古代的喪葬文化禮節雖然是繁瑣復雜的,但每一個詞都十分的講究,代表著古人的智慧。
而現代社會的人生活節奏快且壓力大,所以,他們一般在給家里人辦白事的時候,也不愿意那麼麻煩。久而久之,老祖宗定的一些規矩我們就變得陌生、不熟悉了。
但是換個角度想,古人之所以這樣做,肯定有他們認為可取的地方。所以,作為新時代的青年,在尊重科學的同時也要注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