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婆婆再好,也不要幫兒媳「這3種忙」,不然不會被感激,還會拉仇恨
2024/09/27

ADVERTISEMENT

這陣子,一些影視作品又將「婆媳矛盾」推到了風口浪尖。流量下,這一困擾中國家庭的難題,再次觸動人們敏感的神經。有兒媳抱怨婆婆霸道,有兒子嫌老媽礙事,還有婆婆訴說自己的難處。明明是為了兒子一家好,明明是盡心盡力地帶孩子,卻落下一堆不是。

不僅沒人感恩,反而惹人厭煩,甚至被小輩們記恨。然而,隨著思想的轉變,也有一些婆婆「想開了」。她們不再瞎操心,反而營造出了和諧的婆媳關系。就像以下三件事,聰明的婆婆,再心急也不會幫。

1、保持「一碗湯」的距離,不插手小兩口的生活

我家隔壁今年搬來了一對小夫妻。他們每天一起上下班,日子過得平淡又幸福。幾周前,小兩口把男方父母從老家接來,計劃讓老兩口多住段日子。起初,一家人其樂融融,有說有笑。

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,我就碰不上這家的女主人了,只看到婆婆一個人忙里忙外。婆婆說,自從她來了以后,兒媳動不動就生氣,後來直接回了娘家。聽她這麼說,我挺納悶,仔細一問,才明白這事還真不怪這個兒媳。

怪就怪這個做婆婆的,說得太多,管得太寬。看不慣年輕人點外賣,她就忍不住掃興說「這東西很臟」「吃外賣浪費錢」;見小兩口睡懶覺,她就一大早故意弄出動靜,好逼他們起床按時吃早飯;看兒媳網購太多,她便提議家里的錢歸自己管,好幫孩子們攢攢錢……就連兒子出門穿什麼衣服,兒媳用什麼護膚品,她都要給點意見干預一下。

ADVERTISEMENT

一天,兒媳下班很晚,又累又餓,就想吃口泡面。她一看兒媳煮泡面,就急忙走過去,「啪」一下把爐灶的火關了。隨后啰啰唆唆地說了一堆,氣得兒媳和自己大吵了一架。直到兒媳賭氣走了,她這才想起來,自己早就給兒媳留好了飯。

說起這些,老人家不住地嘆氣:真是「好心辦壞事,費力不討好」。

你說,這個婆婆是壞人嗎?當然不是,她所做的一切,出發點都是好的。那你說,這個婆婆好相處嗎?當然也不,和她在一起生活,太束縛、太壓抑。那麼,問題出在哪?對,做事的分寸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,尤其是成家后,年輕人的「主權意識」會更強烈。在自己的小家里,他們最不希望看到的,就是長輩們的指手畫腳。哪怕是以愛之名,哪怕是「為了你好」。

婆媳之間,最明智的做法,是保持「一碗湯」的距離。煲好一碗湯送過去,近了太燙,遠了太涼。只有恰到好處的距離,才能令溫度剛剛好。周國平說:「分寸感,才是成熟的愛的標志。」無論多麼疼愛晚輩,彼此之間都不要干涉得太細碎。這不單是對人的尊重,更是與人相處的智慧。

2、學會做「甩手掌柜」,不干涉小兩口做決定

我的閨密姍姍,去年考公上岸,入職體制內。這本是一件喜事,卻差點導致她和丈夫失婚。

怎麼回事呢?事情還得從兩年前說起。

ADVERTISEMENT

2022年年初,姍姍所在的會計師事務所給所有人降了薪。本就不喜歡財務的她,動了辭職的心思,就和家里商量,要不要脫產考公。丈夫拿不定主意,她也猶豫不決。關鍵時刻,婆婆直接說:「不能辭職,萬一失業了,可不是小事。」于是,姍姍就繼續待在事務所,拿著微薄的薪水,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。

一年前,事務所倒閉了,姍姍暗自慶幸,這下總算可以備考了。然而,就在她宣布決定之際,婆婆又跳出來說:「別備考了,你這個年紀,得考慮要孩子了。」還問她「要是考不上,你要耽誤自己幾年呢?」姍姍一聽,很是沮喪,氣呼呼地說:「考不上就不要孩子。」這下,婆婆也生氣了,覺得姍姍的想法幼稚,就給兒子施壓,讓他勸勸。

結果勸說不成,小兩口直接吵了起來,甚至鬧到了分居的地步。姍姍從家里搬了出來,租了間小屋復習備考。經過一年多的努力,她終于考上了,但具體崗位卻在偏遠的縣城。她找丈夫談話,開誠布公地說:「你能接受,咱倆就繼續,不能接受,就分開。」

好在這次,丈夫站在了她這一邊,但姍姍和婆婆的關系,到現在都沒有緩和。一提起婆婆,她就忍不住吐槽:「她憑什麼左右我的人生!」我寬慰姍姍說:「說到底,你婆婆還是怕你們的日子過不好。」怕你們工作出問題,怕你們養活不了自己,怕你們沒孩子養老……

她不懂「兒孫自有兒孫福」,還一直把你們當成長不大的孩子。作家李愛玲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:「現在很多婚姻的現狀:一邊是不懂得退出的父母,一邊是不知道拒絕的子女。原本兩個人的婚姻,硬生生變成了六個人的角斗場。

ADVERTISEMENT

有些婆婆,雖然不插手日常的雞毛蒜皮,卻忍不住要在孩子的人生大事上說了算。找什麼工作,要不要孩子,結交哪類朋友,做什麼買賣,都必須聽從她的安排。否則,就會寢食難安,不停地施壓。

心理學家海靈格說:「家庭當中有正確的序位,才能有健康的家庭環境。」什麼是正確的序位呢?就是大家都只在自己的家里做當權者,不越位到別人家里去做主。尤其是婆婆,面對兒子兒媳,要學會當個甩手掌柜,該放手時就放手。你可以提供人生經驗,可以指點迷津,但最終的決定權,還是要交到孩子手中。唯有如此,才能體面地退出,讓孩子成為他們人生的主角。

3、做個「佛系奶奶」,不改變小兩口的育兒方式

前幾天,樓下遛娃,碰上了楊阿姨。楊阿姨今年65歲,三年前來看孫子。說起這幾年的經歷,她真是滿心委屈。

孫子剛出生那會,肚臍愈合不好,她就按家鄉的土辦法,給孩子涂了點艾草灰。結果兒子看見后,就數落了她一頓,還明確要求她以后不能這麼瞎弄,都不科學。後來,兒子兒媳都換了工作,越來越忙,就把孩子直接扔給她。

她是白天帶,晚上帶,還要負責一家人的吃喝拉撒。偶爾做家務騰不開手,她就讓孩子自己看會兒電視。結果,兒媳又不高興了,說她這樣會損傷孩子的視力。楊阿姨問:「那實在沒空咋整?」

ADVERTISEMENT

兒媳說:「實在不行,讓孩子上早教班。」

她一聽,心里一百個不愿意,她覺得早教就是糊弄人,小孩子在家玩就行。于是,她把兒媳已經報了名的課,全都退了,搞得一家人很不滿。類似的事,還有很多。比如孩子生病了,楊阿姨總想按土辦法給治,結果就被兒媳說一通;比如孩子調皮搗蛋,楊阿姨又總是護著攔著,兒媳就說她溺愛孩子。

在這里住久了,她越發覺得自己和兒媳在帶娃上的分歧大到不可調和。往往是,她辛辛苦苦帶一天娃,換不來一句謝謝,還總被指責、被嫌棄。但同樣是來看孫子的趙阿姨,就不這樣。趙阿姨心寬體胖,兒媳咋說她咋做,不僅操心少,也沒啥婆媳矛盾。

有一項調查顯示,我國隨遷老人近1800萬人,占全國流動人口的7.2%。其中專程來照顧孩子的高達43%,還多為女性長輩。也就是說,近一半的婆婆要進城帶娃,根本沒有所謂的「安享晚年」。但令人遺憾的是,這些奶奶卻多因育兒理念與兒媳產生矛盾,得不到應有的體諒。其實說到底,奶奶們的困境,根源還是在「關心則亂」。然而,關愛孫輩的心再急,也別忘了,兒子兒媳才是他們的第一責任人。可以提意見,但別一意孤行;可以多幫襯,但別越俎代庖。與其事事插手,不如做個「佛系奶奶」,少操心,少干涉,少做主。

ADVERTISEMENT

網友@果果奶奶,說起過自己與兒媳的相處秘訣。

她在兒子家住了6年,沒和兒媳紅過一次臉,至今關系都非常融洽。她說,她沒把兒媳當閨女看,而是當成「室友」和「同事」。

總結來說,就是在同一屋檐下,卻各有各的生活,互不干涉,像合租的室友;碰到事一起解決,職責明確,分工清晰,只做分內的事,像單位的同事。聽上去有些冷漠,但這樣的相處模式,卻避免了很多紛爭。有句話說得好:婆婆,不是兒媳的親娘,但也不是兒媳的對手。這樣的心理位置,就決定了婆媳之間要保持一種「不遠不近」

的距離。做事有分寸,相處有邊界,唯有如此,才能家和萬事興。

ADVERTISEMENT